管氏(管氏翅吧)




管氏,管氏翅吧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管”、“鲍”分别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他们是春秋时代齐国的大臣,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但少有人知道管仲有《管子》一书传世,当然管仲应该不是《管子》的作者,但该书阐述的是他的思想,这是毋庸置疑。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世人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今安徽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前半辈子穷困潦倒,运气很背。首先是和好友鲍叔牙经商失败,然后当兵参战又临阵而逃,辗转于多个国家为官不受器重。后来到齐国辅佐公子纠,逢宫廷政变,老国君齐襄公死,在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管仲一箭欲射死公子小白,小白诈死抢先回齐继位。这就是以后管仲的顶头上司——齐桓公。

虽然后来桓公听了他师父鲍叔牙的话与管仲冰释前嫌,并迎接其回齐拜为上卿,但初期君臣关系并非如鱼得水,两人治国理念压根不一样,桓公屡次兴兵伐宋伐鲁,兵败多次之后才真正交相权于管仲。

齐国在管仲变法之后迅速崛起,管仲阻止了齐桓公称王,提出“尊王攘夷”。在“尊王攘夷”的政治原则指导之下,桓公在崛起之后伐戎救燕、伐狄救邢、征戎狄而救卫,受到了各国的支持。中原各国久受少民政权的侵略和破坏,桓公的尊王攘夷不仅保护了中原华夏文明,而且对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管仲这位备受争议的伟大改革先驱死后一百多年,孔子站在历史文明的角度对他做出了高度的赞扬:“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卒,管仲之力也,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的改革结合了法治与德治、更结合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开一代先河。在当时的封建君主制政治环境之下,群敌环伺的国际形势之下,齐国内乱而动荡飘摇的国内形势之下,管仲也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民生、道德建设,管仲是当之无愧的大宗师。

《管子》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虽然托名管仲,但学者们却几乎没人认为它真是春秋时代的著作,本书汇编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内容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管子》中的唯物主义

道家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世界是物质性的最早提出者

《管子·地员》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黄老道家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编辑:群众文化细超

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

管氏(管氏翅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