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城乡统筹发展网11月28日讯(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张安友)重庆医科大学3601寝室,住有4名女研究生,田林霞、张欢欢、罗然然、周弋渲,她们都是00后。

她们一个来自湖南,三个来自川渝,相遇在重医校园,相交在北碚抗疫支援。疫情搁浅了线下教学的步伐,却因此加深了四人彼此的联系。这篇文章是周弋渲的日记和感悟,记录的是他们的抗疫故事,也是这个时代下青年医者的缩影。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11月15日 星期一

重庆十月疫情的爆发是始料未及的。学校官方多次发出召集具有医学背景志愿者参与支援疫情的通知。大部分研一新生因暂时没有执业医师证,苦恼着没有达到疫情支援的要求。

彼时,医学院路61号南苑3601的寝室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们寝室有多名党员,在这时候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挺身而出。如果,我们能参与抗疫支援,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田林霞同志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志愿者名单,心里无比地渴望成为这支青年志愿队伍的一员。

“欢欢,你看我今年刚通过资格考试,但还没有注册,而征集通知里是要求执业证明,我好像也申请不了。”我给张欢欢同志展示了自己的成绩合格证明,垂头丧气地说道。

“如果下次通知不要求双证,我们寝室都报名,好不好!”田林霞同志眼中闪烁着动人的光芒,用坚定无惧的眼神望向我们三人。“当然!”罗然然同志最先表态,随后大家纷纷默契地点点头。

田林霞同志想要参与支援的意向很快就得到了满足。接到学校号召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疫情支援队伍且没有限制条件的通知后,3601寝室四人马上填写了报名信息,在10月13日晚上赶上了去往支援北碚区的队伍——北碚支援14队。出征那日的雨夜,灯光寥落的旅途,行色匆匆的队伍,3601四位同志彼此的心激动难安,期待着尽自己所学为疫情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在带队老师的有序领导下,四人当晚平安抵达了北碚。经过一晚上的休息整顿,翌日清晨,四人跟随着大队伍马不停蹄地赶往北碚区中医院接受专业培训。该院的老师们给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与考核,给打好这场抗疫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在此之前,四位同志曾在无数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感受过疫情的真实与残酷、医者的大爱与坚持。但是,只有自己亲力亲为,真正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后,才能深切地领悟到那不透气的防护服下藏着一颗有爱、有责任、有担当、敢于奉献的心。日均六百人以上的采样量、防护意识薄弱的居民朋友、勉强达标的临时场地还有紧缺断货的医疗物资,这些都是志愿者同学们每天都要去想办法克服的困难。3601的四人以实际的行动代替无效的抱怨: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防护到位的安全意识、理解他人的人情练达,几天下来很快地地进入了状态。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普通的你我却也可以是超级英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光。”这个世上没有超级英雄,有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疫情告急,主动报名

11月16日 星期二

“叮铃铃…”11月16日凌晨,张欢欢同学的铃声打破了原本房间的寂静。

“喂,老师…好的,我马上去办。”这通紧急电话来自北碚支援14队带队老师,是卫健委在凌晨下达的最新通知,安排14名同学早上6:50出发完成任务。于此同时得知该消息的是同样被惊醒的室友罗然然同志。

“发生什么了?”罗然然同志问14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张欢欢同志。

“接到老师通知,我需要即刻组织召集本队数名同志完成临时的突击任务,等下就出发”张欢欢同志准备着手联络本队的党员同志。

“我不是党员,但是我可以参与本次的突击任务吗?”罗然然同志睡眼惺忪,满怀期待地望向张欢欢同志,得到她的肯定后就很快地起床收拾。

“小田,现在有紧急任务,我们赶紧出发。”联络上隔壁房间的田林霞、周弋渲同志,得到她们的一致同意后,张欢欢同志心里的一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是我们寝室四人第一次出同样的任务,没想到是这样紧急的情况!”在前往突击任务目的地的大巴车上,田林霞同志低头呢喃自语。

此时,周弋渲同志靠在她肩头上小憩,微微颔首映入眼帘的是鲜红夺目的党徽,而这一幕触动到了她内心深处,于是这具有象征性的画面被记录了下来。

同心抗疫,爱在身边

11月21日 星期一

“穿上防护服感觉很热、很闷,而戴上护目镜会出现雾气,有些影响操作。”3601寝室四人在交流心得是,谈及出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多的就是面罩起雾。

而周弋渲同志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和其他三人不太一样——智齿发炎。

“突击任务当天,我去她的房间敲门的时候就发现了异样,左边脸颊鼓起了一个大包,形状格外突出。”张欢欢同志回忆起16日清晨在酒店房间看到周弋渲同志的情景,不禁咧嘴笑了。

手臂酸痛、牙龈肿痛、生理期的下肢酸麻加上头昏脑涨的感觉让周弋渲尤为记忆深刻。“用棉签在指定位置蘸取唾液,看似一个小动作,但是一天下来重复几十遍甚至数百遍,到最后胳膊都抬不起来。”周弋渲解释道。不仅胳膊需要来来回回抬起放下,手上的消毒也是同样的频率。结束采集后,她脱下防护手套,皮肤已经泡得发白。

同样让她难忘的,还有核酸检测过程中熟识的社区工作人员。“只要有核酸检测,我们都是八点开始上门进入各个小区采集,每天平均工作6个小时,能完成差不多800人的检测。”周弋渲同志自豪地说出自己的每日成果。

每天,她和志愿者们穿的防护鞋套都会因走路太多而磨破,有时候,防护服里也全都被汗浸湿,核酸检测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可谓家常便饭。对周弋渲同志来说,非常苦恼的一点是不能喝太多水。“早上起来不敢喝水,怕上厕所,工作过程中也不能喝水,可又大量出汗,每天感觉都要脱水了。”智齿发炎最严重的那几天,她每天都累得浑身疼痛,两条腿像灌铅一样沉重。每天回到酒店,因为体力不支而无法及时进行洗漱的她,只能蜷缩在墙角,企图给自己“充电”,等待再次“满血复活”。

即使这样,周弋渲同志依然每天干劲十足地奔忙在抗疫志愿服务的路上。她身体力行并始终坚信,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才搭建了一道道抗击病毒的“隔离带”“防护墙”。

考虑到执行任务的每天要清晨六点起床,如何克服突如其来的牙龈肿痛伴随的漫漫长夜,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田林霞同志的建议下,周弋渲同志服用了同队伍成员暖心送来的止痛药。

“第一次吃止痛药,给我帮了一个大忙!”依靠着止痛药,周弋渲同志由于智齿发炎、生理期带来的疼痛得到了极大地缓解,很快恢复到了最佳状态。

深入虎穴,志在必得

11月24日 星期四

11月24日,接到北碚区卫健委的安排,3601寝室的四人第二次被派到前往同一目的地的采样任务。而这次任务的情况有点特别——因为涉及到了高风险和少量黄码。

陈院长特别提醒总带队的是“黄码是部分从外地回来需要三天三检的人员,或者没有做核酸弹窗的。接到卫健委的要求,会尽力最大程度保护我们学生。”

“因为这次的采样点是高风险地区,会直接接触到阳性患者,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一定危险系数,也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所以,在脱防护服的环节要实行分区,并进行酒精消毒。”张欢欢同志在听完带队老师给同志们的提醒后也意识到了这边情况的严重性。

“我们来支援后真正体会到一线医务人员的不容易。”罗然然同志查看到疫情地图上密集的红点和位于眼前的风险提示地点,不由得感叹道。

“任何和防疫有关的操作必须要仔细,容不得半点马虎。”田林霞同志解释说,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部分防疫措施不到位。于是,她们便一对一地向社区志愿者们讲解并演示穿脱防护服以及七步洗手法等基础防护措施。

无论是16号的临时紧急任务还是24号的高风险任务,四位同志都以良好的应战心态、高度的合作精神和坚定地安全意识完美地结束了任务。

第一次四人集体完成突击任务后,回来路上遇到的带队老师问她们对于这样的任务怕不怕?“当时凌晨接到电话后心情还是有点忐忑,因为自己从来没经历过这些。”面对老师的关心,四人如实地诉说。

“作为成长于新时代背景下的00后,受到党和国家的良好培育,我认为当代青年应该要有一种敢为人先、勇挑重任的勇气。虽然这次任务有风险,但上级政府还是信任我们,将任务交给我们重医学生,并且给予高度的保护政策。此番,虽是虎穴,但我们同学们却是志在必得!”周弋渲同志说道。“对,就这么一种初生牛犊不不怕虎的青年之气!”田林霞同志也激动不已地说。

时间已到11月28日,3601寝室四人依然战斗在疫情最前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义务去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学习相关知识,增强防疫意识,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的那一刻起,我感觉到了身为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责任。不只是疫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的力量。”周弋渲在日记中说。

四人是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疫情防控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累计有两千余名师生投入一线疫情防控,为织密筑牢社区防控网络注入强大的志愿服务力量和青年担当魅力。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宿舍图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