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对母亲的爱就像一把斧头,它凿出的伤口很深。”这是德博拉·利维在《热牛奶》里的表达。

子女并非自愿来到这世界上的,作为父母,应该是他们的引路人,而不是以爱之名捆绑子女。

假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令孩子窒息,孩子们就很难自由自在地翱翔,很难展开他们人生的画卷。

但很显然,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并不明白这一点,在她眼里,生儿育女无异于一场投资,只要将孩子培养成才,后半辈子就能安心地趴在儿女身上“吸血”,过上清闲日子。

望瑞玲不知道,正是由于她的控制和索取,让女儿踏上了黄泉路。

杨元元正是由于深深爱着母亲,却又无法忍受变本加厉的操控,这才以死亡寻求对抗和解脱。

诡异的自杀方式

“天呐,元元,杨元元你怎么了?”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一女生宿舍内,一名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晚上刚打开寝室门就发出了一声尖叫。

很快,她冲出去拨打了120和100。

救护车和警车很快赶到了现场,他们赶到时就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个女人已经没救了。

随后,警方勘察了现场,经过初步调查后,他们了解到死者叫做杨元元,今年30岁,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

而她的死因,几乎可以判定是自杀。

不过,她自杀的方式却有些诡异。

她将毛巾和枕巾打了结,系在了寝室卫生间里洗漱台前的水龙头上,然后自己背对着洗漱台屈膝蹲了下来,毛巾随着她的动作而勒紧了,而她则安安静静地等待着窒息的时刻来临。

这种死法显然是出自杨元元的个人选择,但在旁观者看来,死状狼狈,想必过程十分痛苦。

现场的人们都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杨元元的自杀?她又为什么要选择如此不方便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这是杨元元在该校念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按理说,新生活才刚刚开始,她奋斗了无数个日夜,考上了这所大学的法学院,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应该满怀希望才对。

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自杀?

随着警方针对杨元元的生活进行调查,他们意识到了一些不对劲。

问题似乎并不在杨元元自己身上,而在于她母亲望瑞玲。

梦想破碎的声音

杨元元出生于1979年,她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当年是个工作能力出众的高材生,在湖北省的兵工厂做工程师。

而母亲则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女性,一心照顾家人,洗衣做饭。

他们一家人住在湖北省枝江市,原本生活和和美美的,夫妻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取名为“元元”,小儿子则叫“顺顺”。

当初,给女儿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是家中第一个孩子,但后来,杨家两夫妇发现这个女儿聪颖乖巧,在学校里处处占先,名列前茅,与这个名字十分相称,都感到高兴。

不过,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破碎的,这一家人的幸福日子并不长久。

1985年,元元6岁时,她父亲就不幸患上了癌症,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一个没什么工作经验的母亲,以及尚在稚龄的两个孩子,家中一度陷入窘境。

幸好,兵工厂里的领导特别关照杨家,安排杨元元的母亲去流水线上做了一名女工,工资虽然不高,但是足够稳定,能帮助她拉扯两个孩子长大。

不过,随着杨元元和杨顺顺这对姐弟逐渐长大,他们都得吃饭穿衣,还要上学,杨母渐渐觉得左支右绌,入不敷出。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望瑞玲千方百计地寻找赚钱的路子,终于又找到了一份兼职——帮人看大门。

但是,流水线的工作时间本来就不短。

再加上这份兼职,杨母不得不忙碌奔波,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千辛万苦才挣够了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

好在,两个孩子都知道家里境况艰难,从小就奋发图强,拼命读书,成绩一向很好,从来不需要望瑞玲多操心。

就这样,杨元元先迎来了高考,一举考入武汉大学学习经济学。

从表面上来看,杨元元轻轻松松考进了一所名校,何等风光,以后的日子大概会过得一帆风顺,甚至能飞黄腾达。

但实际上,她并不快乐。

杨元元的第一志愿本来是大连海事大学的法学系,她一直心心念念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

她一直想站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地为无辜之人辩护,以自己毕生所学匡扶正义,实现自身价值。

但这一切,都被母亲望瑞玲亲手摧毁了。

高考成绩公布后,杨元元志得意满地打算开始填报志愿。

她成绩优异,因此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进入大连海事大学。

然而,就在她以为万无一失之际,母亲跳了出来,又哭又闹,撒泼打滚,极力劝说她更改志愿。

杨母的理由只有一个——大连海事大学离家太远,而武汉大学就在“家门口”,方便照顾家里。

杨元元很不情愿,但她也明白,母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多年来含辛茹苦才把自己和弟弟拉扯大,太不容易了。

因此,她和弟弟都很孝顺,对母亲可谓是百依百顺,从不忤逆,这一次也不例外。

过度依赖带来的噩梦

进入武汉大学后,虽然心存遗憾,但杨元元还是调整好心态,奋发向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顺利获得了奖学金。

除此之外,她还利用空闲时间外出兼职,四年来给家里汇了不少钱,为母亲减少了不少压力。

在大学里,杨元元虽然有较大的经济压力,但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

她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积攒了一些工作经验,同时结交了很多朋友,整个人逐渐开朗起来,重新对未来燃起了希望。

然而,这一切都在母亲出现的那一刻化为了乌有。

当弟弟杨顺顺也考入武汉大学后,母亲索性收拾了行李,跟着弟弟一起出现在校门口。

起初,杨元元以为母亲是来送弟弟上学的,然而,母亲却提出:“家里的房子没了,我得住在武汉。不如就和你一起住宿舍吧。”

杨元元听到这话,几乎惊掉了下巴。

原来,家里的房子已经被母亲卖了,房子破旧,因此得到的钱并不多。

而兵工厂分配的新房子需要支付3.5万元后才能买下,这钱虽然不多,但家里一贫如洗,实在凑不出来,无奈之下,杨母才到武汉来投奔儿女。

但是,杨元元十分为难。

她本想让母亲住校外,但又一时拿不出房租,只好回去和舍友们商量,让母亲暂住。

母亲入住后,杨元元的寝室变得拥挤,寝室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好在学校了解到情况后,考虑到杨家确实困难,特意给杨家母女安排了单间宿舍,好让杨元元“带母上学”。

但他们和其他“带母上学”里的主角不同,望瑞玲身体硬朗,尚有工作能力,平日里也常常在校门口摆摊卖早点,完全可以搬出去租房住,不过是舍不得支付租金,这才非要赖在宿舍。

这让同学们都不太愿意和杨元元一起玩儿,她又变得独来独往,只好沉浸在学习中,以此获得暂时的清净。

无法摆脱得“血蛭”

2001年时,杨元元该毕业了。

为了便于照顾母亲,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

由于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笔试面试都很顺利,考取了枝江市的公务员,很快就收到了到岗通知。

但是,杨母这一次再次使出浑身解数,阻止女儿去工作。

望瑞玲为什么不乐意跟随女儿回到枝江市呢?

原来,在目睹过繁华的大城市武汉之后,望瑞玲再也不愿意回到小地方生活,她嫌弃枝江市的生活乏味又不便利,坚持要留在武汉。

而可怜的杨元元,再一次被母亲的意志所捆绑,毕业后留在了武汉,一边做兼职一边备考研究生。

后来,杨元元被北京大学法医学院录取,然而,面对3万多的高昂学费,望瑞玲又开始怨天怨地,搬出了老一套说辞,死活不愿意放女儿走。

杨元元性格软弱,耳根子也软,禁不住母亲软硬兼施的哀求和责骂,再次妥协。

后来,有一所大学邀请杨元元前去工作,但由于该大学位于西部地区,望瑞玲仍旧不同意。

杨元元此刻就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失了锐气,整日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如何朝前走。

幸好,2008年时,杨顺顺站了出来,告诉母亲,他考上了北京大学,而且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主动提出要带母亲一起去大城市生活。

他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拯救”姐姐,让姐姐能喘口气,找回自己的生活。

然而,望瑞玲又不同意。

看来,她多年来毫无愧疚地拖累着女儿,影响了女儿的前程,却不忍心给儿子增加负担,好一个重男轻女、封建自私的老妇人!

杨顺顺对此感到无奈,他也不想让姐姐变成被家人吸血的“樊胜美”,但他劝不动母亲,只好作罢。

不过,经此一事,杨元元似乎稍稍醒悟了一些,她意识到,母亲是在以爱之名控制自己,并不盼着自己过得好,因此,她振作起来,再次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而立之年,再续前梦

2009年,考试成绩公布后,杨元元发现自己被上海海事大学的法学院录取了!

这一次,她下定决心,绝对不向母亲低头,无论如何都要去上海念书。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望瑞玲没有阻挠她。

不过,母亲还是跟着她来到了上海,她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想要和几年前一样,寄宿在女儿的宿舍里,好好儿享受大城市的幸福生活。

然而,这一次,学校拒绝让学生家长入住。

毕竟,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怎么能带着父母上学呢?假如事事都要父母操心,岂不成了“巨婴”?

被拒之门外后,望瑞玲并不甘心,缠着杨元元,要她替自己想办法、找住处。

然而,杨元元此时虽然已是而立之年,但并没有稳定的薪水,和几年前一样,无法支付房租。

她向学校递交了住宿申请,但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并不愿意通融,杨元元只好带着母亲四处漂泊,寻找合适的低价住房。

但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又谈何容易。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杨元元才找到一间毛坯房,每月的租金只需要450元,但缺点是屋子里什么都没有,热水也供应不上。

不过,屋子虽然破旧,但好歹可以容身,杨元元也就不再奢求更多了。

直面现实,精神崩溃

当时已是深秋,秋风瑟瑟,格外寒冷,杨元元冻得睡不着觉,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思考这些年来走过的路,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

她只能感受到无尽的痛苦。

她已经三十岁了啊,没能成家,也没能立业,即使能顺利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高薪的工作。

而且,毕业后,母亲是否还会跟着自己住进单位宿舍?假如母亲坚持这么做,自己在同事面前怎么抬得起头呢?

杨元元想到这儿,突然哭了出来。

她已经苦撑许久了,自从母亲出现在大学门口那一天起,她的笑容变得越来越少,生活变得越来越苦,她是如此努力,多次获得不错的工作和学习机会,却因为母亲的无理取闹而一一错过。

如今走到而立之年,才看清母亲对自己的“爱”如此自私,也许,母亲只爱她自己,她只是想找个人“吸血”而已。

而自己,恰好是她的女儿,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今,已经误尽半生,何其悲哀啊!

天明后,时间走到了2009年的11月26日,杨元元看看身旁的母亲,只觉得厌恶和悲伤,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学校拿东西,这一去,便再没有回来。

杨元元走后,大家都为她感到气愤和惋惜,有媒体将望瑞玲称为吸血的“水蛭”,一手摧毁了亲生女儿。

也有网友说杨元元是无法忍受“脖子上的脐带”,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这才以别扭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无论如何,杨元元都无法再重新掌控她的人生了,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希望她往生以后,能拥有更自由的灵魂。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

赞 (0)